今年年初,海澱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工作人員對正在銷售的豬肉進行抽樣和快速檢測。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我們黨在中國執政,要是連個食品安全都做不好,還長期做不好的話,有人就會提出夠不夠格的問題。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註,下最大氣力抓好。 ——習近平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從2004年安徽阜陽“大頭娃娃”奶粉案,到2008年的國產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再到近年來風波不斷的蘇丹紅、“地溝油”、塑化劑、過期肉……過去10年,“食品安全”無疑成為社會各界最關註的民生話題。中央高層也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2010年,國務院組建食品安全委員會高調宣佈成立,主管副總理親自掛帥。去年,新一屆國務院食安委組建,監察部“加盟”,主責是問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的責任官員,防範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瀆職”。
  2012年,《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出台後,很多地方政府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有的還實現食品安全“一票否決”。
  按照國務院部署,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正在自上而下重新整合,原來分散在工商、質檢、食藥監、衛生等部門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逐步統籌在一個部門內。
  而在《食品安全法》修訂和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力推的食品安全國家抽檢工作中,以“發現問題、風險監測”為導向的過程監管思路已明細,正改變過去的分段監管、結果監管、事後應對中多部門扯皮的狀況。
  國務院組建食安委應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2010年2月3日,陝西渭南市樂康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毒奶粉”被曝光,一批早在2008年就被要求排查、銷毀的10噸三聚氰胺超標奶粉再次流入市場。隨後,上海、寧夏也紛紛爆出2008年問題奶粉重現市場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新一輪質疑。
  6天后,2010年2月9日,我國食品安全高層議事協調機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高調宣佈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任主任,並組織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上,李克強直指“近期發現的使用和銷售‘問題奶粉’違法犯罪案件”,要求徹底追查,對“問題奶粉”要全部銷毀,對不法分子要予以嚴懲。李克強更坦率表示,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基礎較薄弱,形勢嚴峻,必須“加強監管、標本兼職,從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狀況,使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國務院食安委成立後,即著手制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督導食品企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從“事後滅火”到“風險防範”
  2010年6月,《小康》雜誌開展關於中國人安全感的調查顯示,食品安全問題以72%的高投票比例成為“群眾最大的不安”。7月,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張勇在一次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上坦言,當前的食品安全狀況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間,全國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上,總結當年應急處置的食品安全事件,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瘦肉精、“地溝油”、病死豬、假羊肉、白酒塑化劑、鎘大米、各種問題奶粉……雖然應急處置完成後,不少被媒體質疑、公眾擔憂的“劇毒食品”、“致癌食品”並不存在,但監管空白、標準不清、食品造假違法成本低等機制問題,也引發社會和政府部門的反思。
  在一次全國人大會議上,來自廣東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就指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主因是缺少長效機制,使得政府“像滅火隊一樣”,“奶粉出了事就檢奶粉”、“豬肉出了事就檢豬肉”,雖然很辛苦,但食品安全事件還是屢禁不止。
  2013年春,國務院啟動新一輪機構改革,將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的安全監管職責,整合於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務院還專門發文,要求省、市、縣級政府,逐步完成從中央到地方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和體制改革,真正減少監管環節和部門扯皮,食品安全監管“關口”前移。
  如今,地方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正面臨“食藥監”單列保障監管專業性,還是組建“市場局”先保基層監管人員全覆蓋的爭論,如何讓食品安全的監管重心,從“事後滅火”到“事前風險防範”,國家和地方各級食品安全委員會還面臨諸多挑戰。
  風險監測、信息直報、電子追溯並舉
  2013年9月,新一屆國務院食安委成立,國務院兩位副總理張高麗、汪洋分別出任主任、副主任,顯示出中央高層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
  食安委副主任汪洋明確表示,農產品種養環節是食品安全的源頭,把這個源頭控制住,食品安全問題也就小得多。要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下大力氣解決好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產地重金屬污染和假劣農資等問題,嚴格執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全面規範獸用抗菌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
  在提升監管效率方面,國務院食安委也逐步釐清路徑——有規模、有標準才有效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美國一個農場飼養幾十萬頭豬,抽檢一頭就能代表這幾十萬頭;我國每年出欄6億多頭生豬,大多有農戶分散飼養,如果每戶都要送檢,光是10種瘦肉精的檢測費用,每頭就達100多元,成本太高。他建議,政府要完善扶優汰劣的產業政策,提高食品產業的集中度。
  同時,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加緊清理整合現有散落在10個部門的近5000食品標準,爭取在2015年底前,形成統一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此外,國務院食安委正在凝聚各部門合力,建設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信息直報系統和電子追溯體系。
  以目前社會最關註的奶粉為例,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張勇介紹,國家食藥總局正會同有關部門,先行在原料乳粉和嬰幼兒配方乳粉兩類產品上,試點建立電子追溯系統,實現從奶源、採購、生產、出廠、運輸知道銷售終端的全程實時動態監管,對任何產品任何環節都能快速辨別真偽。
  經過多輪食品安全事件的考驗和歷練,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也正在完成從“滅火隊”到“防火牆”的轉變。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魏銘言  (原標題:食品監管應從“滅火”到“防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60rauk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